西藏阿里 托林寺 藏香

西藏阿里【古格王朝托林寺】 藏塔香安神香
西藏阿里【古格王朝托林寺】 藏塔香安神香
西藏阿里【古格王朝托林寺】 藏塔香安神香
西藏阿里【古格王朝托林寺】 藏塔香安神香
西藏阿里【古格王朝托林寺】 藏塔香安神香
西藏阿里【古格王朝托林寺】 藏塔香安神香
西藏阿里【古格王朝托林寺】 藏塔香安神香
西藏阿里【古格王朝托林寺】 藏塔香安神香
西藏阿里【古格王朝托林寺】 藏塔香安神香
西藏阿里【古格王朝托林寺】 藏塔香安神香

* 西藏阿里【古格王朝托林寺】 藏塔香安神香

特惠價 $ 280 TWD

規格:約15~17粒. 每粒長4CM. .每支燃點20分鐘
(路途遙遠.運送過程偶有些許受損. 無損藏香品質.敬請包涵.托林寺距離拉薩1450公里公路)
內容: 此香在藏醫傳統製作技法上,對材料上加入了些大譯師仁青桑布誕生地的殊勝藥材。藥材主要 有:黑沉香、酸棗仁、六香等近三十幾種。此香制作工藝嚴格按照傳統工藝流程精心製成。對氣血上湧而胸悶氣短,胸背前後,痛,口乾舌燥,失眠,戰慄打哈欠,頭暈目眩,耳鳴等,以及由精氣紋亂引起的心煩氣躁 ,昏倒失去意識等有較好的預防。 寺內僧眾遵照大譯師仁欽桑波大師的配方,用一些上好的藥材製作了藏香,味道聞起來也蠻舒服的(可能初次用不明顯,用多幾天就會覺得非常不錯的!),算是偏於藥味型的好香!希望大家多多支持!

 

托林寺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城西北方,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寺院(於西元996年,由古格王益西沃始建),歷史上著名的大譯師仁欽桑波就在此寺翻譯了大量的佛學顯密經典。阿底峽尊者初到阿里時,在托林寺駐錫了三年,並寫下巨著《菩提道燈論》。 歷史上托林寺曾數易其主,相繼被寧瑪派、噶舉派和薩迦派執掌過,而現今是屬於格魯派色拉寺的分寺!
<阿里簡介>
都說西藏往西,才是真正的西藏,往西就是「藏西秘境,天上阿里」。阿里是「萬山之祖」、「百川之源」。這裡有世界級神山——岡仁波齊,這裡有藏地聖湖之首瑪旁雍錯;這裡還有百公里之闊的札達土林和擁有七百年歷史的古格王國遺址。阿里殘酷的高原環境讓許多人望而卻步,正因如此,阿里的宗教藝術等文化沒有斷層和流失;轉山路途艱辛,只有親歷過的人才會明白這到底是身體的苦修還是心靈的遠行。在阿里,只有一件事,那就是放空自己。
阿里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, 被稱為“世界屋脊之屋脊”、“世界第三極”、“生命之禁區”。 境內主要山脈有喜馬拉雅山脈、岡底斯山脈、喀喇昆侖山脈等,主要河流有獅泉河、象泉河、孔雀河等,主要湖泊有札日南木錯、班公湖、拉昂錯等。 主要旅遊景點有古格王國遺址、托林寺、札達土林等。
<古格王朝托林寺>
托林寺以寺為中心,逐漸發展為城,這是西藏高原眾多城鎮興起的共同特點。拉薩、日喀則、昌都,都是先有寺院然後才有城市。拉薩以大昭寺、布達拉宮為中心,日喀則有著名的札什倫布寺,昌都有強巴林寺。寺院眾多的僧人需要吃飯、喝水,便聚集了為此服務的差民,逐漸形成定居點。商人也前來做生意,甚至定居,便出現了城市。阿里札達也不例外。作為一個古老的城鎮,它是隨著托林寺的興建而形成的,托林寺的出現則是佛教復興的結果。
托林寺位於阿里札達縣境內,象泉河旁邊,是11世紀初由古格王益西沃修建而成的。由於古格王朝的大力興佛,托林寺便逐漸成為當時的佛教中心,其規模和形制都仿照前藏的桑耶寺所建。幾百多年以來,托林寺雖然歷經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,但至今仍是殿宇林立,佛塔高聳。
據傳,10世紀末時,已出家的古格王意西沃,為請阿底峽大師來阿裏傳教,要修一座寺院。為確定修寺位址,古格王請教阿底峽,阿底峽便派一弟子來阿里。據說,其弟子將敲銳鈸的法器磐槐向空中拋擲,槌落下的地方就是托林寺的寺址。而檢落地之聲“托丁”則使其地得名,托林源於“托丁”,是年久發生音轉而來。“托”為“高空”之意,“丁”為“飛翔”之意,托林寺亦即飛翔寺,也可以解釋為“盤旋在空中的寺”。
托林寺是西元996年由古格王益西沃倡建,作為古格高僧、藏傳佛教後弘期著名譯師仁欽桑布譯經授徒的場所。1036年,古格益西沃及其兄弟強曲沃迎請阿底峽尊者進藏,駐錫托林寺講經著書,弘傳佛法。
由於仁欽桑布對佛教作出了傑出貢獻,人們又尊稱他為“洛欽”,意為大師。益西沃的兒子拉德王還將現在札布讓的卡(莊園)賜予仁欽桑布,從此開了西藏寺院擁有自己的莊園、土地的先河。
與此同時,益西沃還積極邀請印度高僧來到阿里。為了籌備所需經費,益西沃率眾到阿里西北部採集黃金,不料被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噶邏祿人所俘虜。釋放益西沃的條件是:或者他改信伊斯蘭教,或者繳納與他的體重相等的黃金。益西沃的侄子強曲沃帶著千辛萬苦收集的黃金來到噶爾洛,卻發現還差益西沃人頭的重量。益西沃要強曲沃放棄用黃金來贖他,改用來請印度超岩寺的上座高僧阿底峽。阿底峽原本不願離開南方到寒冷的高原,但為益西沃的獻身精神所感動,於1042年來到了阿里。據說當時迎接他的儀式十分隆重。大喇嘛親自帶著三個身穿白衣的隨從,騎著白馬,手持華蓋、寶幢、飛幡及各種貢品,還用黃銅特製一隻長號,從此這種長號有了一個專門的名稱——益西班智達長號。人們載歌載舞,口誦吉祥祝詞。 
托林寺的三寶
一是麋鹿角,有說是阿底峽從印度帶來的,也有說是當年佛祖講經地的一隻麋鹿角;
二是象牙質的五佛冠,據說是托林寺第一任活佛戴用而留傳後世,每任托林寺活佛在佛事活動中都戴此冠;
三是一塊黑色的大卵石,上面凹進一個清晰的腳印,深入石內寸許,掌紋很清楚,據說這是阿底峽留下的腳印。
仁欽桑布(959~1055)出生在古格境內的旺熱那渚村,據稱他兩歲時即能背誦梵文聲的咒字,並能在地上作畫,被認為是“班智達”的轉世者。長大成人之後,他被古格國王益西沃選中,與其他21位古格青年一起被派往印度學習佛法。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不能適應印度的氣候和生活條件,相繼客死異鄉,只有仁欽桑布和另一位名叫勒巴喜繞的青年學成佛法回到故鄉。
仁欽桑布,亦譯作林親桑坡、仁欽桑波、仁欽藏蔔,或稱寶賢譯師),是一個藏傳佛教人物。其一生三次往返印地、西藏三次,翻譯、校訂顯教經典17部、論33部、密教經典108部。將之收錄于藏文大藏經 甘珠爾與丹珠爾之中。人們將他之後編譯的密乘稱為“新密”,而此前的稱為“舊密”。
古格國王在托林寺為仁欽桑布建立了專門的譯經場所。大師在這裡一共譯出十七種經、三十三種論和一百零八種佛教密乘的坦特羅(Tantra)以及有關醫藥、文法、工藝等方面的著作,並對吐蕃赤松德贊時期一些舊的佛經譯本作了重新修訂。由於仁欽桑布的成就,後人給了他“大譯師”的尊稱,並將在他之前西藏所譯出的佛經稱為“舊密咒”,而將他所譯出和重新修訂的佛經稱為“新密咒”。仁欽桑布還從喀什米爾迎請了一批精通佛教繪畫、雕塑和建築等方面的藝術家,在古格建立了最早的一批佛教寺院。在西藏佛教史上,仁欽桑布被視為後弘期佛教的開山祖師之一。



 

上一則   |   回上頁   |   下一則



會員登入
帳號
密碼

忘記密碼? 註冊